來源:央視網
《延續(xù)中華文脈》顯示:流淌過五千年歷史長河,進入新千年的第二個十年,中華文明屹立世界潮頭,擔負起凝聚民族復興之魂的歷史重任;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歷史高度,回應時代關切,擎起改革這一最鮮明的旗幟,為中華文化前行指明方向。
沒有文明的繼承和發(fā)展,就沒有文化的弘揚和繁榮,就沒有民族復興中國夢的實現(xiàn)。
“習近平總書記鮮明指出,中國有堅定的道路自信、理論自信、制度自信,其本質是建立在五千多年文明傳承基礎上的文化自信。”
2014年早春,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深改領導小組第二次會議,就審議并通過《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實施方案》,為今后一個時期的文化改革發(fā)展規(guī)劃了路線圖、明確了時間表、布置了任務書。
文化作品層出不窮
三年多來,隨著改革腳步不斷向前,文化作品如雨后春筍般噴薄而出。就以網絡文學為例,《中共中央關于繁榮發(fā)展社會主義文藝的意見》《關于實施中華優(yōu)秀傳統(tǒng)文化傳承發(fā)展工程的意見》對網絡文藝和網絡文學提出了一系列明確而具體的要求,當前文學網頁日均瀏覽量超過15億次,2016年中國的網絡文學市場產值破5000億元人民幣。網絡文學如此繁榮昌盛,在世界范圍內可謂絕無僅有。
文化人才不斷涌現(xiàn)
“國以才立、政以才治、業(yè)以才興”,重視人才、用好人才、管好人才是事業(yè)成功的關鍵。若是離開了文化人才,文化工作也就奢談“高峰”。今年年初,中共中央辦公廳、國務院辦公廳就曾專門印發(fā)《關于深化職稱制度改革的意見》。幾年來,隨著各項改革措施不斷落實,文化工作者隊伍的年齡結構、知識結構、專業(yè)結構已經得到明顯改善,人才發(fā)展與文化事業(yè)文化產業(yè)布局日趨銜接和協(xié)調。
文化獲得感日漸增強
文化小康是全面小康的重要標志,加快文化小康建設必須以全面提升群眾文化獲得感為出發(fā)點和落腳點。近年來國家緊緊抓住文化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一主要矛盾,以文化供給力大釋放推動文化生產力大解放。諸如《歷史的天空》(2004年)、《亮劍》(2005年)、《暗算》(2006年)、《士兵突擊》(2007年)等等,幾乎是一年一個熱點,年年都能創(chuàng)下收視率新高,有效增強了13億多民眾文化獲得感。
文化是民族的血脈,是人民的精神家園。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:“一個國家、一個民族的強盛,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,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(fā)展繁榮為條件。”
而今要加快文化小康建設,就必須堅定不移地走改革創(chuàng)新之路,緊緊抓住文化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一主要矛盾。面向未來,相信13億多民眾必能通過全面深化改革,講好中國故事,傳播好中國聲音,闡釋好“中國夢”,開創(chuàng)文化繁榮發(fā)展新局面。
|